
5月14日傍晚,地震發生後五十小時,來自大上海、福建、廣東、北京等地十六名慈濟志工飛抵重慶機場,排除萬難連夜前進綿竹漢旺鎮勘災,空氣中瀰漫悲悽的味道,第二天到都江堰災情同樣慘重。
這場芮氏規模八的強震,威力相當於兩百五十顆原子彈同時爆炸,是中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地震。四川省四千六百萬人受災,北川、汶川、什邡、綿竹等市,名列十大「極重災區」。地震造成四川七千多所學校倒塌、近萬名師生遇難。什邡市紅白鎮中心小學全校兩百多名學童,逾半數罹難。十年前台灣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,慈濟志工對於四川地震受災民眾的苦感同身受,也累積豐富賑災經驗,因此積極向有關單位爭取設站幫助災民。
慈濟志工抵達四川重災區後,陸續在德陽三縣市、五個定點設關懷站,展開三階段賑災計畫:緊急安心階段、中期安身階段、長期安生階段。
緊急安心階段--心靈膚慰、熱食供應、醫療服務

孩子的情緒表達直接,一張張驚恐的小臉令人心疼,志工帶動遊戲團康,幫助他們釋放恐懼。當孩子的歌聲、笑聲傳進帳棚,大人的壓力也暫得紓解。「快來,要帶團康了!」小朋友在志工呼喚下一個個走出帳棚,大手牽小手,唱著歌為爺爺奶奶們「伊比壓壓」;老人家因受災緊繃的身心,在孩子溫柔按摩下暫得舒緩。
慈濟服務站就是「安心」所在。鄉親候診和排隊領取熱食時,憶起在地震中逝去的親友,忍不住淚流滿面;志工陪伴在旁,靜靜聆聽和安慰。
熱食暖胃暖心

災難緊急時刻,許多人靠礦泉水泡方便麵果腹。慈濟服務站在災後第五天開始供應熱食--白米飯配五樣炒菜。災後缺水缺電,加上住在帳棚煮食不便,慈濟服務站供應的熱食廣獲歡迎,每天需求數量直線上升。熱食溫暖居民疲憊的身心,和緩了天災帶來的無情考驗。
為了避免來領餐的鄉親在烈日下排隊久候,同時調節隊伍動線,志工分批邀來遮陽棚下,帶活動、宣導衛教、示範用餐禮儀。志工用心安排細節,用最尊重的態度服務;在互動中,與村民感情快速升溫。
慈濟服務站的服務熱忱與品質獲得肯定,吸引許多志願者參與。來自成都的四川師範大學研究生馬博,義務擔任帳棚教室老師,課程結束就帶著學生到慈濟服務站幫忙。
有感於慈濟志工大老遠來為大家做飯,鄉親們不只送來自種蔬果,也主動加入服務行列,清掃環境、切菜、炒菜、蒸飯、打菜、清理樣樣做,讓熱食站日漸凝聚人氣與溫情。在慈濟志工邀約下,許多災民不再坐困自家帳棚,穿上志工圍裙投入烹煮熱食的行列;藉由服務鄉親,轉移失去家園或生離死別的愁緒,也在付出中重新肯定自我。
驟然失去至親的悲痛,再多淚水也無法彌補;唯有把心打開,接受外界的愛,再把愛分享出去,才能逢補心的裂痕。
醫療服務守護健康

什邡市有三萬多人在震災中受傷,第一線醫護人員負荷量大;慈濟醫療志工分擔壓力,駐守洛水鎮義診,也流動往診,簡易醫療站隨時開張,吸引鄉親們圍觀掛號。關心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,心理輔導是慈濟義診重要的一環,協助村民釋放傷痛。
針對居住偏遠或行動不便之鄉親,慈濟志工與醫師、護理人員主動往診,給予即時的醫療協助。

四川方言帶有濃重鄉音,初來乍到的外地人不容易聽懂。慈濟義診能順利進行,由當地小朋友組成的「小志工」功不可沒。小志工不只幫忙翻譯,也引導慈濟志工深入鄉間訪視;慈濟志工膚慰鄉親的細膩,他們很快就學會了。
洛水鎮敬老院震後成了危房,老人們暫時棲身帳棚。慈濟醫護志工來關懷他們的身心健康,爺爺奶奶候診空檔,欣賞小志工比手語、唱歌,午後的樹蔭下充滿笑聲。志工教導小朋友「行善和行孝要及時」,帶動他們為父母和鄉親洗頭。
為了環保,也避免增加災區垃圾負荷,慈濟熱食站全面使用環保碗。小志工一次次合十鞠躬、一句句反覆提醒來領取熱食的鄉親:「感恩您、祝福您,下次請帶環保餐盒來讓我們為您服務。」
用愛搭橋梁,用情為砥柱--居家訪視
帳棚生活諸多不便,志工推出洗頭和義剪的貼心服務;經過一番打理門面,鄉親個個容光煥發。 從5月16日開始,到8月12日居民搬離帳棚遷入板房為止,在這最困難的時刻 ,慈濟臨時服務站總計陪伴89天,熱食供應:818,586份、義診服務: 45,082人次、志工投入:8,915人次、醫護投入:1,374人次。
災後第90天,最困難的時刻總算熬過,災民們告別帳棚入住板房,慈濟準備了「大禮包」—三十一樣日用品作入厝禮,再加一份百元紅包,祝福居民百圓千順萬福,盡早恢復生活常軌,共嘉惠了19,575戶。
志工分組拜訪入住板房的村民,祝福的同時,也關心他們的健康。慈濟醫療團駐守災區一百零一天,動員醫護人員一千三百七十四人次,累計服務鄉親超過四萬五千人次。
十七梯慈濟人愛的接力,歷經「篳路藍縷」、「承先啟後」、「發揚光大」與「深耕人文」之不同階段,期間溫馨的互動與愛的故事不斷,本網站將持續以「川愛不息」-四川口述歷史專題和大家分享,透過參與賑災志工之口述,見證慈濟行入人間菩薩道的堅信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