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走動間安然自若,似乎那工作場域是他生活的必要場景;但他並不隸屬該單位編制,而是慈濟大學傳播系三年級的學生,只因深愛攝影,盼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,有朝一日成為優秀攝影師。
入學前,他對人生感到茫然;入學後,在傳播媒介的薰染下找到興趣,記錄南華社區與太魯閣族部落的文化之美,和村民搏感情;用著對攝影的熱情,書寫他人的人生,也書寫著自己年輕光采的生命!
故事就從宋秉樺高三時說起。眼見大學指定分發的時間靠近了,他卻還沒有頭緒;具有原住民血統的他,決定朝原住民外加名額著手,翻閱各大專院校有該名額的學系,並選填了五間;幸運地初選上其中四間,包括完全不熟的慈濟大學。
家住雲林北港的他,錯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當成慈大,捨棄其他三間學校,僅就「離家最近」的「慈大」報名。不意接到面試通知著實呆住了:原來慈濟大學在花蓮!
「有朋友跟我說,花蓮很荒涼,出火車站方圓一公里以內看不到任何東西。我就想怎麼辦?」不去面試,勢必得去當兵,他只好硬著頭皮前往。
從拍攝到暗房,
優游攝影天地
那日,宋秉樺從雲林搭夜車前往花蓮。迎著晨曦走出火車站,宋秉樺覺得沒有想像中的糟;他從容吃過早餐,從慈濟園區進入慈濟大學,迎面見到巍峨的靜思堂,拿起相機先拍個幾張,才又往校區走去接受面試。
那天面試,宋秉樺表現得不錯,順利考上慈大傳播系。他對傳播不是很懂,開學一個月,閒閒沒事時,同學說系上有相機可借,於是他借出來又再次拍了靜思堂,並將照片貼到網路上。不意獲得不錯回響,讓他頗感新鮮,「所以我幾乎每週都去借相機來拍,靜思堂、七星潭都去拍過。」
那年「基礎攝影學」必修課程中,老師指定至鄰近的南華村拍攝老農舍及菸樓等題材。宋秉樺因為常外拍,獲得很高的分數,讓他對攝影真正產生興趣。
大二上學期課程排有「暗房與報導攝影」,宋秉樺改拍太魯閣族織布阿姨等題材,也開始接觸暗房技巧。進暗房前先學捲底片的技術,他沒事就拿過期底片閉著眼睛練習,有時把底片都快摸爛了。
捲底片技巧純熟後,進入暗房作業,學習親手沖洗、放大照片。他和同學鍾澤沒事就往暗房跑,幾乎廢寢忘食。「我們一週去兩、三次,有時耗上一整天,或是晚上去洗到隔天早上,兩個人再去買包子當早餐。」
宋秉樺說:「以前拍照片都交給別人洗,但在暗房裏,照片要亮要暗由自己控制,成就感很不一樣。」
因為勤勞認真,正當學期末同學們一窩蜂趕製作業時,宋秉樺和鍾澤已將作業準備好,悠哉悠哉地等著過關。也因為成績優良,他被老師派任為暗房小老師,終日優游在暗房的魔法裏。
記錄南華,
從平面到動態攝影
大二下學期,宋秉樺開始接觸「影像傳播」,也從平面攝影走入動態攝影,他加入花蓮人文志工,跟著有經驗的影視志工拍攝學校路跑、慈濟周年慶等活動。
寒假期間,他到大愛台東部新聞中心見習,有空就跟著攝影記者外拍,學習專業攝影,也是他實務經驗的一大轉捩點。「那就像接觸到一個小業界。我從基礎開始磨起,前輩們也很願意教,讓我進步很快。」
三年級時進入「紀錄片製作」,宋秉樺和老搭檔鍾澤合作,以小廟的題材拍了一部短片。下學期他又志願到大愛台東部新聞中心幫忙,跟拍慈濟「克己復禮」運動,實際體驗到一位導演對畫面的要求,開始懂得認真看待自己所拍的每一個畫面。
在「電影製作」課程上,別的同學拍攝一、兩卷帶子,他和鍾澤一定要拍個六、七卷,以確保有充裕的好畫面可以剪接,來提升影片的水準。
因此,才大三的宋秉樺,已具備堅固的攝影基礎和豐富的實務經驗,更想朝影像工作發展;當一路教導他們的老師潘朝成,提議組成「南華攝影工作隊」時,他和鍾澤便是名單上的不二人選。
從一年級的「基礎攝影學」、二年級的「暗房與攝影報導」及動態的「影像傳播」,到三年級的「紀錄片製作」,同學們均在南華社區進行,三年走來對當地已有感情,才會有「南華攝影工作隊」的成立。
在慈大傳播系教授平面及影像課程的潘朝成表示,有些在地文化或特色,因全球化過程可能會逐漸消失,南華社區在歷史變遷裏占有重要位置,村內的外省人、原住民、客家人、閩南人等族群和諧共融,人情味濃,村內還有日治時代留下的菸樓、農田、溝渠等景色,可謂花蓮特色之一。
潘朝成透過南華社區耆老、文史工作者、文化工作室等,為學生簡介該村特色,再深入拍攝,藉由對老社區的深入了解來認識花蓮。「南華村在吉安鄉,鄰近學校,交通上方便安全;當外地來的學生念完四年書後,若被人問起對花蓮的印象,也不會只有『台灣最後一塊淨土』的概念而已。」
身為花蓮人的潘朝成說:「我們訓練同學用影像表達人文,強化說故事的能力。社區或弱勢族群等關懷層面的議題,也是我喜歡與學生分享的部分。」
傳達關懷,
透過鏡頭表現觀點
南華攝影工作隊,由慈大傳播系三年級的學生承擔。「三年級的學生,對當地人事物較熟悉,他們可以拍人物、小議題或是農民種水稻等都沒關係,只要輕鬆進入現場觀察,期末再交出一組照片就可以了。」潘朝成說。
學生交出的照片,以黑白方式呈現,全屬志願性質,跟成績沒有關係。「他們是真有興趣、並關心那個社區或那個議題才來。」身為噶瑪蘭族後裔的潘朝成如此期許。
目前攝影工作隊成員除宋秉樺、鍾澤外,還有同班的魏壯羽、林伯彥及邱如蓮等五位學生參與。鍾澤對傳播有興趣,被慈濟豐富的資源吸引,以第一志願考進慈大傳播系,三年多來他自覺:「有學到我想學的東西,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如預期!」
「我參考過大愛台、《經典》雜誌及《慈濟》月刊,一些賑災及風土民情的報導蠻有深度的;而且慈濟還有廣播電台及海外機構,是很好的學習環境。」鍾澤家住桃 園,對拍照、拍電影和紀錄片,以及文字書寫等都有興趣;他深覺花蓮是個創作的好地方,因為環境單純、風景美,素材很多,「若在都市,只能拍高樓大廈,南華 社區保留四、五十年前的傳統部落,這是都市所沒有的。」
希望拍部「人際拋物線理論」電影的林伯彥,把握住校內電台的十個實習名額,與邱如蓮合作一年廣播;修習「暗房與攝影報導」時,林伯彥跟著擔任志工的父母到慈濟醫院,拍攝關懷病患的畫面,獲得不錯的成績。
「潘朝成老師在南華社區深耕,我們跟著做,也學習沖洗黑白照片。我很感恩老師,因為我不喜歡理論課,所以一直跟著他學習實務。」林伯彥說。
曾在《慈濟》月刊見習的邱如蓮,在玉里一個小學拍攝紀錄片,談原住民教育問題;而魏壯羽對電視工作有興趣,為增加實務經驗而加入工作團隊。
南華攝影工作團隊向南華村居民做了幾次成果發表,雙方相處融洽,社區文史工作室也委託他們拍攝紀錄片,由魏壯羽執掌。
「主題是村民與吉安圳的關係,希望藉由推動環保概念和社區意識,聯繫人與水之間的感情。」魏壯羽表示,南華村有許多村民長期在外地工作,當他們回到家鄉,發現以往在溪裏戲水、享受田園之樂的感覺慢慢消失了,故藉此紀錄片來啟發村民重溫鄉村生活。
魏壯羽很喜歡特效修圖及後製,希望大三下學期能前往台北大愛台後製部門實習,「累積實務的操作,讓我覺得更像在念傳播系。」
潘朝成說:「慈濟的人文志業體是很好的實習場域,也是學生畢業後就業的選擇之一,目前第一屆和第二屆畢業生,有不少人在大愛台、廣播和月刊服務。」
「傳播系的課程很廣泛,幾乎每一級理論的東西都學了一遍。」高中時在自然組和社會組成績都不太好的宋秉樺,在慈大傳播系找到興趣所在,讓他頗有一番領悟。
「傳播系的社會學,跟一般人較有切身關係;除了融入社會學理論外,還要加強實務經驗。像我們要記住攝影的基本構圖,但融會之後,就靠自己的敏感度創作。這對我來講,是很能接受的。」宋秉樺說。
基礎理論加上實務操作,還有南華攝影工作隊供學生踏入社區;即將成立的「影像發展與研究室」,等於是慈大與社區合作,提供居民學習影像處理與拍攝技術,在在都能幫助學生增加社會經驗。
從校內到校外,慈大傳播系四年的學生生涯,將不會留下空白。
【宋秉樺與報導攝影】
撰文‧鍾澤
宋秉樺,雲林人,上大學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,曾擔任「暗房與報導攝影」課程小老師。
他說:「拿起剛洗完的相片,彷彿看見了自己的文字報導——雖然不是透過文字書寫,但影像張力勝過筆的張力。」
「透過照片,可以看到報導者的字跡;報導者的觀點,也會從照片中浮現出來。」宋秉樺說,影像影響了人的思維,照片中的活動、動作、行為,能透露出攝影主體的蛛絲馬跡;人們懂了你的想法、意義,同時形成一篇報導;人們不僅讀你的照片,也讀你的觀點。
系上豐富的資源,讓修習「暗房與報導攝影」的同學,有幸學到這項難得的經驗;帶領同學入門的潘朝成老師,是位經驗豐富的影像記錄工作者,他的教導使同學收穫不少。
報導攝影不僅要了解受訪者的觀點,也要保留一些些自己的觀點,控制著快門的運作、調整光圈的明亮,去「寫」出一篇報導。宋秉樺說:「潘老師的攝影觀點很強,讓我看到報導攝影的精髓。當人們讀到我們的報導,除了表面的影像,更能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。」
宋秉樺說:「學弟妹若想修習這個課程,一定要認真學習,否則可能只學到如何沖洗照片而已。」
資料來源:取自慈濟月刊487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