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祝《靜思語》出版屆滿20周年,宜蘭慈濟志工跨越宗教藩籬,7月16日早上走入天主教靈醫會附設宜蘭縣私立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(以下簡稱: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)的「新家」,張貼靜思語海報,傳播靜思好話,豐富長者的心靈。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呂若瑟神父,於今日蒞臨會場,感恩慈濟志工的用心。
大愛沒有種族宗教之分
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前身是丸山療養院,曾是台灣第一個收治[[結核]]病患的療養機構,由天主教靈醫會修士柏德琳(Petlin Giovanni)1956年來到台灣後設立。近年隨著台灣醫療品質的提升,肺結核病患逐年減少,丸山療養院於是在1993年開始收容貧病孤苦的老人。最近剛從羅東近郊山丘上遷建到三星鄉的新住所,擴大老人服務的規模,提昇老人服務的品質。
慈濟志工慈濟與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互動已有九年,帶動長者一起學習,也帶著老人參與戶外活動,例如:邀請至長者慈濟羅東聯絡處參加活動;慈濟志工也關懷聖嘉民啟智中心的院生,陪伴院生進行戶外教學活動。
7月16日,慈濟志工除了張貼靜思語海報,也為長者舉辦一場感恩會,以靜思語為主軸,安排靜思語教學、戲劇表演、手語表演等活動,同時邀請南陽義學民俗舞蹈班、手語班蒞臨現場表演,增添活動趣味性,也邀請了聖嘉民啟智中心院生,一起參與。一大早慈濟志工就前往邀請長者、院生參加活動,長者們先是靦腆地婉拒,經過志工熱情的邀約與解說,才讓志工們推著輪椅進場,也漸漸帶動長者慢慢打開心房,一起互動。
呂若瑟神父分享,天主教靈醫會與慈濟的大愛精神是一樣,都是付出無所求,視病如親一樣的宗旨,更進一步表示希望慈濟志工多和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、聖嘉民啟智中心互相交流,以同樣的理念讓長者、院生感到快樂與平安,覺得生命是有意義。
志工用心博取長者歡笑
由南陽義學的一群阿嬤組成的民俗舞蹈團表演,在今日活動現場,又唱又跳,讓在場長者們不知不覺也舉起抖動的雙手,高興地拍手,打節拍,臉上更是笑得合不攏嘴。南陽義學學員吳玉秀阿嬤分享,她今年七十一歲,罹患[[大腸癌]]第四期,但她並沒有被病魔打倒,依然每天笑口常開,常發好願,不埋怨,所以今天才能在這裡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與大家結好緣,希望在場長者都能像她一樣人老、心不老每天快樂的過日子。
感動欣喜之餘,在場有一位阿公插著鼻管、坐在輪椅上,拿起麥克風高唱「白牡丹」。就在阿公陶醉聲中依依不捨道再見,還不忘提醒志工下個月要再來。
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字字句句都能發人省思,1989年《靜思語》首度出版,回顧二十年來,靜思語影響了許多人,形成一股善的力量,對社會產生了向上提升的正面影響力。慈濟志工透過各種的推廣活動,讓「靜思語」能夠更深入人心,希望讓更多的人,因為接觸「靜思語」,心靈得以淨化、人生得以改變;透過活動參與,匯聚眾人愛心,成就更多善行,啟動愛的循環,進而能夠締造一個祥和的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