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索引 |
---|
懷念高信疆老師 |
靜思語編輯成冊 |
提攜後進 溫煦淳厚 |
高信疆與慈濟的因緣事記 |
全部頁面 |
頁 1 總共 4
2009年5月6日一早,意外接到慧萍師姊電話,「高信疆老師昨晚九點多在和信醫院往生了!」不捨、不忍和惘然若失的感覺,一齊湧上心頭。悵惘的是,三月中旬,慧萍邀我隔天一齊去探訪正在住院的高老師;不巧,我才剛剛抵達精舍,預定三天後才會返回台北。總以為探望有期;誰知這一錯過,便成永訣!
曾經,高老師豪氣萬千的提議,
若能派出第一流的記者、第一流的攝影,
到全球各地用影像、照片、文字,
無秒差地記錄當地慈濟人二十四小時奉獻和付出的身影,
更能讓人了解慈濟的愛是深入世界每個角落,沒有一刻中斷。
以當時慈濟人力物力俱絀的條件,他的發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…

理念相合 慈濟助緣
無論公開或私人場合,多次聽過高老師分享他認識慈濟的經過:「何國慶常約我到慈濟,我都興味索然。那晚,報社工作剛好告一段落,心想去實踐堂看看慈濟的活動也好。才進門,馬上就有人遞上兩個熱包子;進到會場裏,燈光全暗下來了,人很多,立刻有幾位女士起身要讓座給我。我才要阻擋,就有女士挪出座位,自行坐到走道的台階了!」
那是1989年3月4日,慈濟在台北延平南路「實踐堂」舉辦的第九次榮董聯誼會。在那乍暖還寒、春風料峭的夜晚,包子的溫度立刻溫暖了高老師的心。還有師姊們尋常的讓座之舉,也折服了這位引領當代媒體風潮的才子。
高老師驚訝的發現,上人從事的工作也正是他一向追求的理想,慈濟都已經累積二十餘年長遠的奉獻了,竟然都沒有受到媒體關注,實在愧對工作上的專業。於是透過他的人脈,開始廣邀媒體人和文化界的朋友們,由何國慶和他陪同,到花蓮認識慈濟。包括[[柏楊]]、柯錫杰、[[唐德剛]]、林懷民、[[李歐梵]]、[[聶華苓]]、金庸,以及被喻為「中國良心」的[[劉賓雁]]、以《[[河殤]]》震驚文壇的蘇曉康等。
原本默默耕耘的慈濟,一時間成了媒體的焦點;包括聯合、中時、自由、中央各大報都在副刊大篇幅報導慈濟。那一年,可以說台灣發現了慈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