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澳洲網站

01 / 21
  • Increase font size
  • Default font size
  • Decrease font size

愈磨愈金骨——林秀雲的逆境哲學

E-mail 列印
文章索引
愈磨愈金骨——林秀雲的逆境哲學
屢遇貴人,念念報恩
全部頁面
招呼著志工多摘些番薯葉回去分贈,
這是秀雲唯一能夠相送又不必花錢的好東西。
幼時窮苦,常以番薯葉湯果腹;
如今,它依然是桌上常客,
只是記憶中這道菜摻了淚水的苦鹹,
今日味道已大不相同……


在志工到來前,六十六歲的林秀雲已在三合院踱步;抬抬手、動動腳當作是復健,其實是想在門口迎接。

二十四歲嫁入這個家,不到三十歲守寡;堂叔與大伯、小叔等幾房親戚陸續遷出,一對子女也成家在外。這三合院落無聲無息的頹老,她也守成了一個獨居老人。

三年多前出了一場車禍,傷及左腳、腰椎,連牙齒都撞壞了;顧及子女照顧上的方便,秀雲轉診至北部治療。一年多後,終究還是搬回雲林鄉下靜養。

「住在都巿,兒子、媳婦白天上班,只有牆上的時鐘和我對看。都巿的風只能從窗戶吹進來一點點,不像鄉下的自然風,走到哪裏、吹到哪裏。」更教秀雲懷念的,是鄉下這些可以說說笑笑、相互作伴的老鄰居。

秀雲依賴助行器行走,鄰居發現她的語言和記憶力退化不少,時常陪她聊天,還不時送些食物,包括寺廟發的米、婚喪宴客後打包的菜餚等,節省她採買、烹飪的花費和時間;見秀雲的左腳持續腫脹,社區內熱心民眾擔心她恐有截肢之虞,提報慈濟志工關懷。



2007年5月,慈濟志工初次訪視發現,秀雲的左腳腫脹、穿不下鞋,幾乎無力越過門檻;此外,她患有C型肝炎、關節退化,心臟和氣管也不好。

環顧四周,居住環境老舊而冷清;或許是行動不便,秀雲也疏忽了個人衛生,給人經濟能力不佳的感覺。

「師兄、師姊頭一次來看我,我沒有老實講,說兒子每個月給我三千……」偶爾舊事重提,秀雲還是對志工滿懷歉意。

錢,秀雲是有的。她不但不需要子女供養,多年積蓄的老本無不用來替子女鋪路。她就擔心自己被當作需要救助的可憐人,讓子女蒙羞。

雖然秀雲沒有經濟上的困難,基於她在醫療上的需求,志工將她列入居家關懷戶,再度訪視時多了「人醫會」成員。醫師每月定期往診,在西螺開業的黃炳祥醫師教導秀雲泡腳、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,還叮嚀她務必穿鞋。

秀雲是個合作的病人,雖然肝炎導致胃口不佳,有了鄰居和志工的關照,她的病情逐漸好轉,並且恢復車禍前從事的串蚵殼代工,賺些小錢。

能回復以往獨自過慣了的漁村生活,讓秀雲和子女都感到開心。每當志工前來探望,秀雲總是一臉興奮,穿上工作鞋、換上整潔好看的衣服,以示尊重。

「醫師看診很仔細,讓我恢復健康;志工很有愛心、照顧百姓;我的房子住起來危險,師兄也來幫忙修理……」秀雲雖然只有小學肄業,卻通情達理,常將別人的恩情放在心上、掛在嘴上。她明白志工付出無所求,唯有誠心獻上祝福:「祝恁代代出好子孫,子孫中狀元!」


苦澀童年,早逝婚姻

秀雲的故事,要從一個五歲的小養女講起——

父母連生七、八個子女均告夭折,及至秀雲五歲,父母將她送給村莊一戶人家當養女,同時收養一名十歲女孩,希望秀雲藉此「轉運」,平安長大。

但就在包公誕辰日這一天,村內大肆慶祝,生父要養姊邀秀雲回家吃頓豐盛飯菜。等了大半天,不見兩個女孩回家,生父前去一探究竟,才知道養父母阻撓秀雲返家,並且動手責打。

不甘女兒受虐,父親結束了秀雲短暫的養女生涯;只可惜,她也並非他的掌上明珠。

父親嗜賭,顧不得妻小如何過活;母親患有氣喘,無法從事粗重工作。秀雲在小學四年級輟學,跟著大人四處打零工,也到別人收成後的田間撿拾遺落的小花生、小番薯糊口。

家裏不時有陌生人前來,拿了布袋就把她辛苦撿回來的番薯、花生帶走。秀雲知道那些人都是父親的債主,也怨不得。

曾經為了果腹,秀雲偷摘別人的菜一路狂奔回家,母女三人就著一鍋鹹澀的菜湯拌番薯簽,解決了一餐。

及長,父母憂心無後,與舅舅商量,過繼一個表哥給他們;豈料兩個年輕人情投意合,結了婚便搬回舅舅家住。婆婆認為,兒子已經離戶,卻把太太娶回家,心中不悅。

婚後一個月,先生入伍,秀雲的肚子也逐日隆起,她每天幫忙夫家養蚵,然而掌管家產的大伯從不給她生活費,她只得白天做活,晚上再給人家剖蚵,賺取微薄工資。

盼到先生退伍,他卻不幸患了肝病,二十九歲即告往生,留下一個女兒和甫出世的兒子,這使得秀雲在夫家的處境更加艱難。


認命吞忍,「做海」養家

「分明是沒有兒子的命,難怪好好的一個人過繼給他們,這麼早就病死了!」婆婆遷怒媳婦,三番兩次想把秀雲趕出家門。

「一個女人家沒了丈夫已經很可憐,還帶著兩個孩子,你不照顧他們,還要趕走媳婦,是要讓他們的日子過不下去?」鄰居看不過去,挺身直言。

「我如果離開孩子,他們會躲在牆邊流淚想我;如果把孩子帶走,母子三人一定無法生活……」秀雲考慮再三決定忍耐:「這是我的命。」

那時,她和孩子每天吃著番薯簽配魚頭、魚尾或鹹湯。她吃什麼都無所謂,只是不解,明明煎了一條魚,飯桌上卻只看見魚頭、魚尾。

為了讓孩子可以吃得營養一些,「我發現婆婆和大嫂把菜藏在哪裏,就去偷拿一點來,她們知道了,就藏到更高的地方!」秀雲大笑:「我那時候不像現在跛腳,再高都爬得上去!」

沒有丈夫,秀雲知道一雙手必須更加勤快,才能撫養一對子女。因此家族分家後,不會駕駛竹筏的她也自己養蚵。

「一次下六千條,本錢四、五萬,一年大約可以回收十幾萬元。」秀雲說,她乘著退潮浸在爛泥中殖蚵,很辛苦而且也擔心漲潮不及撤離,但是看在錢的份上,她從三十幾歲開始「做海」,一直到五、六十歲才結束。

二十多年來,秀雲每天天一亮就先去別人田裏做工,八點回來養蚵,下午三點再把溼透的衣鞋換下,又去補早上那一份雇工。

「我做工,人人誇讚,喜歡請我去做事。我的每一分錢都是這樣用心計較賺來的。」秀雲形容自己這輩子「糜爛賺錢」,不曾想過享樂、遊玩。

她含辛茹苦、身兼父職撫養子女長大,以身作則教子女知恩、感恩,作個安分守己的人;至今最掛念的還是孩子。那分積極護衛子女的母愛與善良老實,令志工印象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