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輸人不輸陣」的王董
1950年代出身台北泰山農家的王萬助,是個鄉下窮小孩;初中畢業後一路從學徒到與人合夥、經營電線電纜工廠。當事業有成、改善家人生活後,王萬助除了感謝貴人相助,腦子裏也有了名、利的念頭。
出門開名車、身穿名牌,常帶著父母、妻小上館子吃飯。總覺得開的雖是名車,起碼八年也該換一部;能走,就要玩遍全世界。「其實,也就是為了『輸人不輸陣』啦!」
十幾年前,妻子蔡蕙妃帶著三個孩子移民加拿大。由於出國前參加過「慈濟列車」,他們在加拿大聯絡上當地的慈濟人,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,很快就安定下來,也開始參與志工活動。
隻身在台灣打拚的王萬助,身為工廠負責人,他日日認真打拚;工作之餘,受志工陳金海熱情邀約,參與蘆洲環保回收工作,以自家公司的貨車充當環保車,自己兼司機四處載運回收物。
做環保,讓王萬助一步步認清保護環境的重要性,更看到慈濟世界許多感人的事;全家除了兩地相思,更有分享不完的共同話題。
「有一年除夕,天氣嚴寒溼冷,環保回收物比平常多,載運到黃昏還忙不完。站在環保車車斗上居高臨下,發現家家戶戶忙著準備過年,團圓的氣氛瀰漫,」王萬助悠悠地說:「可是我不覺得寂寞,因為我知道遠在他鄉的家人,也正在慰問老人院、孤兒院……」
騎二手腳踏車的師兄
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有法親相互關懷,不寂寞反而更充實。王萬助也在環保工作中,回歸農家子弟「節儉、樸實、惜福、愛物」的本性。

「王董!喜歡騎腳踏車,那就買一台新的、好的,大約三萬就夠了!」朋友勸他。但王萬助笑說:「這部車很好騎,不怕弄丟,萬一被有需要的人騎走也沒關係。有興趣嗎?慈濟環保站還有,負責修理的師兄,技術可是一流的喔!」
惜福愛物的他,身上除了慈濟志工制服外,已經好多年不曾添購新衣。一雙磨破底的黑皮鞋,還特別拿去換厚鞋底,準備再穿個幾年。
孩子暑假回台發現,好不容易說服他再買一雙,王萬助的條件是「好天、重要的場合穿新的;雨天、就近的活動穿舊的。」可總是「雨天、就近活動」的機會比較多。
家裏一、二樓的地板,是他與兒子的傑作……父子三人,從選材到挑色,一起商討比價、一起動手鋪設,既省錢,又窩心,每個角落都有美好的印記。
自種蔬菜健康素食
走在田埂上,王萬助提著自家的菜葉、果皮,以及回收自冷飲店的柳丁皮,腦海裏閃過一個畫面:小時候打著赤腳跟在爸爸後面,小心踩在結霜的田埂上,走著走著,腳都紅了……
如今,他把菜葉、果皮倒入大容器,然後一層果皮、一層豆腐店收來的豆渣,再灑上購自大賣場的專用菌種。他告訴來訪的友人:「兩個月後,這就是最好的有機肥了!也正好趕上下一輪青菜的施肥期。省錢、環保,又健康!」
「我全素這麼多年,吃的青菜大多是自己種的;不用煩惱農藥殘留,也沒『三高』的問題。來,再多摘一些……」王萬助總是把握機會熱情分享,金邊眼鏡後,凹陷的眼睛炯炯有神,彷彿是當年那個上山扛柴回來的農家孩子。

想到全家都能穿上「藍天白雲」,王萬助歡喜的笑了。當年他接受上人授證時,看到媽媽眼中的歡喜,他終於明白媽媽為什麼幫他取名「萬助」——老人家期望,在他的人生中能有很多貴人相助;如今自己有能力,也要幫助更多人。
這些年來,雖沒有換名車、穿名牌、沒有山珍海味、也沒有玩遍全世界,但王萬助卻在把握因緣付出的人生中,細細品嘗心靈富足的幸福滋味。
(文:林美宜 本文摘自:2010.7.《慈濟月刊》524期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