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一天晚上是蘇希的惜別會。從印尼巴淡島來到馬國哥打丁宜二十五年的她,十七年未曾回過家鄉;九年前接受慈濟的援助,這一次經過志工多番奔走,一圓她的回家的心願。
離鄉背井17載 罹病流離他鄉
1986年,二十一歲的蘇希為掙家計,從印尼巴淡島來到泗灣--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哥打丁宜縣最南端。
她在一家餐館工作,也在這裡遇到丈夫。二十九歲結婚不到半年,她就患上腎病,從事粗工的丈夫帶她返鄉尋醫,但當時印尼的洗腎中心匱乏,費用又高昂。於是丈夫跟蘇希說:「不然,我們回馬來西亞去洗腎吧!」從那一刻開始,迄今十七年,蘇希再也沒回過家鄉。
為了洗腎,他們從新山到哥打丁宜,轉換了好幾個地方,長期的治療費是一筆沉重的生活重擔,患病八載後,蘇希的丈夫不堪負荷,向慈濟尋求援助,並於2002年悄然離開她。
失去依靠的蘇希,彷彿大塊生命被掏空,忽然之間,連想要尋找一個商量的對象都沒了。「因為洗腎要錢、搭巴士要錢,但又不能工作;一切花費都要東湊西借,一切都沒有著落。」
蘇希回憶當時處境,悲傷地說:「我一直哭一直哭,很想回家鄉。幸好有慈濟來幫我,若不是劉先生來看我、也決定幫我,我想,我可能已經不在這裡……」
蘇希口中的劉先生,是哥打丁宜聯絡處志工劉漢山,她對這位貴人的恩情,始終念念不忘;惜別會上,即緊握著劉漢山的手,流淚不放。
辛苦過來的人 涓滴獻愛
慈濟每月補助蘇希生活、交通等費用,志工每月到訪時,常常看到她都是笑口常開。直至有一次,洗腎中心的護士告訴志工林亞妹,,蘇希在洗腎時,說著說著話就流淚了……

這次以後,蘇希漸漸對志工敞開心胸,願意把問題跟志工說;志工也進一步邀請蘇希到鄰近的泗灣環保點去。在那裡,她與眾人相處甚歡,從2005年至今,除了身體不舒服之外,不曾缺席環保日,還接引印尼朋友來做資源回收。
志工知道她擅長做馬來糕點,故以每月補給購買食材費用的方式,鼓勵她製作糕點來與眾結善緣,藉此提升自我的信心。有了大眾的鼓勵,蘇希日漸掃除心中的陰霾,開展真心的笑靨。
不僅如此,她還進一步成為慈濟會員,每月定期繳交馬幣二令吉(約臺幣20元),想要幫助他人,也為自己植福。她說,平時在街上看見窮人,只要身上有錢,就會掏出來給他們,況且這每月二令吉的善款,並不會對自己造成負擔呀!「我不也是辛苦過來的人嗎?不希望他人辛苦,如果可以幫助一點點」,她說。
逾期居留 返鄉路迢遠
因為丈夫不在,蘇希的簽證無法更新,她變成了逾期居留者,時常要擔心遭警察檢舉。還有一次蘇希身體出了狀況,連續五天無法洗腎,讓她手腳腫大、臉色開始發紫;慈濟志工趕快送她到馬六甲班台醫院接受治療,這時志工才發現蘇希的身份問題。

蘇希曾擔心說:「我回到家,就不會有像你們一樣的朋友了?那怎麼辦?」志工鄭佩玲安撫表示,印尼巴淡島也有慈濟人在等待,會護送她回到家鄉,終於讓她一顆心安定了下來。
坐在渡輪裡,淚水在眼裡打轉,蘇希將頭轉向另一邊,在遼闊的海洋中尋找彼岸。她說,要帶著慈濟人送給她的竹筒,向家鄉親友呼籲,小錢行大善,聚沙成塔,當竹筒裝滿了愛心,她會帶到印尼慈濟會所去,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四分之一人生記憶 用愛延續
中午時分,哥打丁宜慈濟人送蘇希到新山國際渡輪碼頭以後,再走兩個小時車程,從新山去到泗灣。他們穿越小巷、來到簡陋的雙層木板屋前,小心翼翼地踏上不穩固的木梯上樓尋找記憶時,有居民走出來,看到志工即說:「Nyonya已經回家鄉了!」
如果人生是百年,蘇希留了四分之一的記憶在哥打丁宜。在這裡,有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,但也有他鄉遇知己的美好回憶。在面臨不知所措、捉襟見肘,甚至在鬼門關徘徊的日子,幸好有慈濟志工和朋友在側,陪伴度過人生低潮,重拾歡笑與價值人生。
5月28日,蘇希在印尼巴淡島慈濟人的陪伴下,坐車八小時,安全抵達家鄉Bayu Wangi,當地慈濟人將接力愛,繼續安住蘇希的身與心。【更多內容,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】
(文:徐佛賜、羅秀蓮 馬來西亞報導 2011/05/1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