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澳洲網站

09 / 22
  • Increase font size
  • Default font size
  • Decrease font size

癱少找路走 靜思語破牢籠

E-mail 列印
十四歲的少年醉倒在榕樹下,隱約聽到旁邊有人說:「要不要打?」當他再恢復意識時,人已在醫院,醫師告訴他:「你下半身不能動了。」

五彩兒時憶 慘綠少年時


1994年出生在吉林的李欣,四歲時一家三口住在遼寧,那時的他活潑可愛,打打鬧鬧、做錯事經常被父母責駡,卻是姥姥、姥爺的心肝寶貝,回憶起小時候,李欣說:「有家的味道!」

家的味道在李欣小學六年級時起了變化,夢想著賺大錢的父親來到廈門,夫妻感情疏遠而離婚,懵懵懂懂的李欣帶著對大城市的嚮往和新鮮感,跟著爸爸乘上往廈門方向的客車。「個子不高的媽媽,身體緊挨著車體,透過車窗,牢牢的抓住我的手,眼眶裡充滿了淚水,喊著『李欣』……」對媽媽的記憶,停留在從此不相見的那一刻,李欣也從此走上多舛的人生。

來到廈門的最初半年,李欣的成績在年段的排名是十幾名,但身處青春期的他,不時躁動地想:「爸爸媽媽離婚了,我也不想好好的,也不想做乖孩子了。」李欣開始不上學、蹺課;後來還會喝酒、打架、偷盜等不良行為。

2008年11月14日淩晨,李欣與往常一樣,和同學們聚在廈門石村大榕樹下喝酒,酒醉後的他,躺在石凳上,朦朧中看見幾個人,聽見有人說:「要不要打?」第二天醒來時,人已經躺在醫院,下半身不能動,左腳失去了知覺,大小便失禁。

身殘萬念灰 自虐苦不堪

因找不到肇事者理賠,原本經濟拮据的家庭,根本無法支付李欣的醫療費用。經濟壓力下,李爸爸一度將李欣留在病床上,不知所蹤。後來,在各界愛心人士幫忙下,李爸爸才重新回到李欣身邊。

沒有電視、沒有手機、沒有電腦,也沒有拐杖,走不出去的李欣,每天只能面對一間屋子,什麼也不想做,什麼也不想動,只能躺在床上。李爸爸每天早上七點出門工作,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,李欣在家裡,每天能做的事就是發呆,數著秒,聽著父親的腳步聲,期待父親帶回些食物,一天就只吃這一餐。他說:「當時自己就像一隻雛鳥,在等著一隻母鳥能夠帶回一些吃的東西!」

失去信心的父親,看著李欣,常常對他說:「活著有什麼用,你還不如死了算了。」聽到父親這樣說,李欣總是面無表情,眼睛看別的地方,一動不動的,也不回應父親。可是等父親走出去,關上門的那一剎那,李欣的眼淚再也無法控制,嘩啦啦地往下流。

「看見牙膏、沐浴露,就想把它吃下去會怎麼樣?看見什麼都想死。」對生活絕望的李欣的內心世界走進「冷」的顏色,一心求死。他有時候上廁所,不小心滑倒了,就死命的打自己的臉,扇到眼睛火辣辣的疼,睜不開;甚至會拿刀片割自己的肉,手上至今仍有一道道的疤痕。李欣說:「那段時間,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恐怖的事,爸爸每嘮叨一次,就是把我往死亡的邊緣推一次。」

李欣不是不想振作,2013年他在廈門盛昌鐘錶公司當學徒,父親帶著他經過BRT公交車收費通道,工作人員問:「這是你孩子呀?」,爸爸輕輕一句「不是!」卻重重聽進了李欣的耳朵,在父子倆之間已經深刻的鴻溝旁,又築起一道高牆。

冠軍來相助 心門猶難開

2014年,身為「站起來」基金會發起人的殘奧會冠軍侯斌在友人的牽線下,幫助李欣裝上輔助行走的矯正器。亦是慈濟志工的侯斌也將李欣的情況提報給慈濟志工王雅珊,希望志工能給持續關懷。

「那時他好瘦!好蒼白!」王雅珊回憶起2014年10月1日,第一次見到李欣的情形,幾條青瓜,幾粒白菜,是他半個月的伙食。「你是不敢吃?還是沒東西吃?」志工問他,「有東西吃,但是我怕麻煩我爸,老是來,老是來;我自己吃了也不方便,沒辦法控制大小便,所以我就一天吃一餐。」聽到李欣的回答,志工的心好痛。

「往下看,就會害怕!」居住在二樓的李欣,由於六年多的時間大多臥床或坐輪椅,雖然裝上行走矯正器,樓梯的障礙,他依舊沒能走出來。志工每次來訪時,他總是一句:「我把鑰匙丟下去,你們自己開門。」此時,志工心裡多期待李欣能早日下樓開門。

志工或十天或半個月,會攜帶上淨思穀粉、米、麵等食物來看望李欣,鼓勵他要走出戶外,多鍛鍊身體,常與人溝通。這樣的互動歷經半年多的時間,李欣仍舊沉默寡言,只是輕輕的「嗯」,並沒有實際的行動。

王雅珊陷入茫然:「繼續做?還是不做?」她與團隊討論,默默地祈求佛菩薩給她智慧與堅強的心志。王雅珊翻到靜思語:「當你遇到瓶頸的時候,把瓶子裡的東西倒出來,重新整一整,再裝回去,你一定會找到方法。」她開始回想與李欣互動的細節,思考如何修復父子倆的關係。

化親子隔閡 靜思語解結

志工們討論之後,決定分頭關懷,有的人陪爸爸,有的人陪李欣,時而為他做蛋糕,時而陪他學習薩克斯;有時帶著父子一同到戶外散步、用餐,有時帶著父親一同為李欣清掃房間,志工希望李欣父子透過互動,讓彼此的心靈搭起一座橋。

王雅珊看到沒辦法與人溝通、腦袋一片空白的李欣,把他當做小病患,開始佈置每日抄讀一句靜思語的作業給李欣。「李欣,如果你還想再見到我,請你每天一定要寫靜思語;如果你不想見到我,你可以不要寫。」王雅珊嚴厲的對李欣說。

不知道靜思語意義的李欣,一開始並不怎麼接受靜思語,抄寫總是斷斷續續,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的王雅珊告訴李欣:「靜思語是要用心看、用心做、用在生活中,要讓靜思語入腦入心,洗刷心靈,不要忽略、輕視小小的事情。」

李欣說:「寫著寫著,就開始挑句子;挑著挑著,就開始想這些句子的意思;寫著寫著,就發現這些句子,會告訴你未來的路要怎麼走。」

在社區端午感恩茶會上,王雅珊特別邀約照顧戶徐惠民分享自己被截肢後的奮鬥經歷。李欣聽了,很受鼓舞,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扔掉拐杖:「必須要下去!不能一直待在屋裡!」

他開始嘗試下樓梯,一不小心,就摔了個鼻青臉腫,全身烏青。看到他這樣,志工雖有諸多不捨,但還是鼓勵,慢慢地,他找到了下樓梯的方法。李欣從中悟到了:「無論做什麼事,都得嘗試!」

兩年來持續的陪伴,李欣爸爸也漸漸有了轉變,從半個月看李欣一次調整到每週再每天看望;而李欣也走出了家門,時常陪伴一同散步的王雅珊,總會鼓勵李欣還要與人多溝通,有機會還要學習一技之長。

回想過往,李欣有懺悔、有感恩。他說:「那時並不知道,志工的介入會對我的生活會有任何幫助,會有什麼大的改變,只覺得志工的到來只是走個流程,是來看笑話,我就像一隻關在籠子裡的動物,任人觀看。」

志工終於收到一份很珍貴的禮物:李欣主動帶志工到事故發生地,坦露心中不敢觸及的曾經,講述著過去的自己是如何的不懂事,他自問:「為什麼要經過這麼多事情,我才可以開始瞭解因果?為什麼要經過這麼多磨難,我才懂得懺悔?」大榕樹下,父子倆約好放下過去,一同規劃未來,擊掌相約要一起做志工。

走出心暗室 自立迎新生

2016年2月底,經慈濟志工許桂月的努力爭取,李欣再次走進三年前當學徒的廈門盛昌鐘錶公司,接受同一位師傅的培訓。

「他完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!」張師傅回想,李欣過去不與人溝通,衛生習慣差,如今會與人分享靜思語,個人形象也很清爽。身為李欣的師傅,不禁臉露喜悅,他直呼不可思議:「有慈濟這樣大愛的團隊在陪伴李欣,現在的他才能變得這麼優秀!」

為了提升李欣的行動力,2016年3月25日,志工陪同李欣前往第一醫院做康復檢測。裝上新的矯正器,放下拐杖的李欣,嘗試著借助雙杠練習步行,他風趣地說:「以後壓力大著了,學好修手錶,養老爸。」

李爸爸百感交集地說:「以前不知道日子是怎麼過來的?心裡想的很多,做的不多,其實都是妄想!自從遇到了慈濟人才明白人生方向,知道該放下就放下,該努力就要努力!現在最重要的是陪兒子走下去!」

從第一次見面到李欣找到工作,近兩年的時間,李欣父子關係已進步許多。如今埋頭修理鐘錶的李欣,抬起頭來是一臉陽光、開心的笑臉,李爸爸說:「只有慈濟人可以辦到!如果有一天我離開廈門,我也不會離開慈濟,我會去找慈濟志工,我也願意來當慈濟志工!」

「緣妙不可言。」王雅珊說,陪著李欣一路走來,王雅珊感恩個案的成長,也讓自己成長。她說:「看到他的進步,就是我們最大的歡喜!」

(文:李水治 福建省廈門市報導 2016年4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