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澳洲網站

12 / 02
  • Increase font size
  • Default font size
  • Decrease font size

復興空難三年 長情無絕期

E-mail 列印
心破碎了
但從裂痕
透進了光
多麼珍貴
多麼明亮


生死兩茫茫 唯愛能自在

2015年2月4日,臺灣復興航空一架編號GE235的班機於臺北基隆河中失事,來自中國大陸大連市的于雪梅、于雪英兩姐妹不幸於事故中往生。于爸爸、于媽媽及弟弟于雪峰奔赴臺灣處理後事,在十餘天中,受到臺灣資深慈濟志工金晉卿、游美雲等帶著志工團隊一路陪伴;他們被這份點點滴滴、無微不至的貼心陪伴所深深感動,離開臺灣前,于媽媽就發願:「回到大連後,要更多的瞭解慈濟、做慈濟,替兩位往生的女兒,做出三人份。」

于家人帶著心裡的傷痛回到家鄉,大連慈濟志工接到本會的訊息,等候在周水子機場迎接,但接機的人和團體很多,志工們並沒機會和兩位老人有過多交流,只能致贈一本證嚴上人的書《生死皆自在》,附帶一張小卡片,期待家屬盡快心安。于媽媽在離開機場前,緊緊握著志工的手,一再說著「慈濟人真好!」這一份一份輕柔又厚重的陪伴,自此從臺灣轉到了大連。

2月22日是大年初四,慈濟志工隨即上門拜訪,志工紀亞青分享她十年前在臺灣遭遇慘重車禍而與慈濟結緣的經歷,勾起了于媽媽的感懷。志工們比起手語歌〈一家人〉,表示大家就是家人了,也合影留念,相約日後參加慈濟活動,常見面。

思女化長情 走上行善道

開始走入慈濟,于媽媽的精神面貌就逐步開始發生變化,原本無法排解的低落感傷,一天天好轉起來;于爸爸最初還有點兒不放心,就陪伴她一路同行,隨著時間的推移,聽到、看到、感受到慈濟團體的溫暖和愛,從當初的被動參與和觀望,轉變為如今的積極主動。

兩人連同兒子經常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大連社區活動中:從讀書會、環保、慈善訪視、賑災發放、手語演繹、靜思語書法……等等。在慈濟大家庭中,愛又失而復得了,雖然無常帶走了老夫妻的兩個女兒,但是圍繞身邊的「兒女」和夥伴,是越來越多了。

飛機失事過了一年(2016年),于爸爸領了一本《慈濟月刊》回家看,碰巧這一期裡面有復興空難一周年的報道。于爸爸睹文思人,手書一首小詩《思念》,雖然字裡行間還有難掩的悲傷,但也感受到無盡的希望,已播撒在心田。寫下手書的隔一天,2月6日,臺灣臺南發生地震災害,大連慈濟志工在春節過後展開募心募愛,夫妻倆排在隊伍最前面,率先在竹筒中投入善款,為災民祈福。

這一年5月,也是慈濟創辦五十周年,大連慈濟志工舉辦了系列孝親活動。其中,于媽媽參與了手語演繹〈母親的手〉,于爸爸參加了〈父母恩重難報經〉的音樂手語劇演繹,所扮演盼望遊子歸家的慈祥長者,讓觀者無不感動落淚。志工孫美艷和汪東在活動中,跪在兩位老人面前奉茶,讓于媽媽潸然淚下,由衷感慨著:「眼前的不就是我們的女兒們嗎?」

抓緊生命熱 溫暖滿人間

兩位老人成了大連慈濟大家庭中的寶,一家三口的身影在種種付出場合中無處不在,悲苦的氣氛在不知不覺中扭轉了,歡聲笑語在「做」中時時洋溢。三年過去了,于媽媽原本孱弱的身體,日漸強健起來,精神也更敏銳了。

「能做就是福。」兩老連同兒子常常去敬老院關懷老人,身體越做越健康。有時,被于爸爸關懷的老人,都比他的年歲還小,于爸爸非但不介意,還常說:「趁著身體健康,就該抓緊付出。」

在環保宣導活動中,志工們發揮巧思,根據于爸爸的親身經歷編排成小品戲劇,講述于爸爸在路上隨手撿起寶特瓶,有路人好奇的問:「大爺,您在路上撿廢品,您兒子知道嗎?」于爸爸幽默地回答:「我兒子也撿啊!」一家人走在菩薩道上,輕安自在。

當心裂開了縫,卻透進了一線光明。現在于媽媽和于爸爸也積極參加個案訪視,開始用自家的故事去鼓舞和帶動那些暫時處於困境中的個人和家庭,兌現了承諾:「認真做慈濟,做出三人份!」

(文:人文真善美志工 大連報導 2018/02/0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