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使問媽媽:為什麼您不再擁抱我,您不愛我?
媽媽無言望著天空,悄悄地、悄悄地拭淚。
因為有一把憂鬱的鎖,鎖住了媽媽的心;
直到有一天,媽媽終於展開愛的雙翅,
擁抱天使,一起向前飛去。
凌晨,天色還是一片漆黑,玉娟搖醒熟睡中的三個孩子,一邊張羅要攜帶的物品,一邊叫大女兒幫忙牽著弟弟。
一家四口在不到六點的寒冬清早,帶著大包小包步出家門。
伴讀,媽媽的愛與痛
從八德搭上第一班公車來到桃園市,再轉乘國光號往台北,如此才能趕在上課前到達重慶北路的啟聰學校。
為了照顧好三個遲緩兒,玉娟注定要比一般媽媽花費更多的金錢和心力。「懷大女兒時,不小心感染德國麻疹,她一出生聽力就嚴重受損。我沒有警覺,直到兩歲時帶她去打預防針,醫師見她仍不會翻身、坐起,進一步檢查,確定是遲緩兒。」
錯過黃金治療期,小珊成為重度智障,如今十六歲了,身高比同年齡孩子矮小許多,看起來只有八歲模樣。
二兒子和小兒子是輕度遲緩兒,且都有先天性遠視。六歲的大頭看起來像只有三歲半;已經三歲半的小頭,走起路來還不太穩,經常跌倒,講話也不太清楚。
在公車上,戴著眼鏡的大頭拿起姊姊的MP3來聽,笑得很大聲,讓小頭也好奇地想搶來聽。小珊根本聽不到聲音,只能感受音波振動,但外婆疼她,見她喜歡就買給她。看著三個孩子吵吵鬧鬧、自得其樂,玉娟心裏感到些許寬慰。
每天到啟聰學校上課,是玉娟和三個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。七點半到達後,小珊自己到國二的教室報到,玉娟就帶著兩個兒子到幼兒班上課。
她穿梭在三個孩子的教室間,待在旁邊的觀察室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,以便放學回家後,陪著他們一起複習功課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每一百個小孩中,有六到八個發展遲緩。在台灣,能夠擁有良好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的遲緩兒不到兩成。因為桃園沒有適合遲緩兒的特殊教育學校,玉娟透過小珊學校老師幫忙,寫了一封陳情書給台北市政府,讓兩個不是聽障的兒子,也能和姊姊一起到啟聰學校上課。
經過有效的治療和刺激發展,小珊已從重度智能不足進步到中度,大頭和小頭也幾乎達到符合他們年齡標準的最低智力了。
陷落,逆境重重襲來
為三個孩子做心智評估的馬偕醫院林炫沛醫師表示,遲緩兒有三分之一原因不明,另外則來自遺傳、染色體或基因病變。
「我沒想到會是遺傳問題,大家鼓勵我再生,沒想到生了第二個這樣、第三個也這樣。小頭是早產兒,剛出生時還得用鼻胃管餵食。」玉娟說。
三個孩子已讓玉娟忙得焦頭爛額,小頭出生半年後,從事景觀工程的先生,在卸竹子時被壓傷腰椎和頸椎,只好暫停工作在家養病。
先生發生意外,讓家中經濟陷入困境;隔年,玉娟又得了糖尿病,造成顏面神經痲痹。在照顧孩子與生活窘困的雙重壓力下,玉娟陷入重度憂鬱,脾氣變得急躁、失去耐性,小珊就成了她宣洩情緒的出口。
「跟你講不要亂丟東西,聽不懂啊!」比手畫腳的玉娟,在遲遲無法讓小珊理解的挫折下,拿起棍子就是猛打。而不能理解母親激動情緒的小珊,只能放聲大哭;孩子的哭聲更讓玉娟心頭一團亂,又是一陣狂打。
小珊在媽媽長期打罵下,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,轉而用原子筆自殘來發洩情緒。玉娟不曾發現,直到啟聰學校老師告知,她驚駭不已。
有一次,玉娟目睹小珊用筆刺自己的手,不捨和憤怒一下子全湧上心頭,當下抓起小珊的手,拿起擱在牆角的棍子,又是一陣打罵。
剛進門的外婆,看見落在小珊身上的棍子,顧不得手上提著大包小包,急忙將小珊拉進懷裏,紅著眼眶對女兒說:「不要再打了!不要再打了!」
心情混亂的玉娟如夢初醒,懊惱地問自己:「為什麼要打她呢?」望著桌上小珊小時候的照片,笑得多開心,而現在呢?
臉上掛滿淚痕的小珊,眼神滿是恐懼,畏縮地依靠著外婆;只要玉娟一靠近,就連忙躲到外婆背後,緊抓著外婆衣角不放。
日復一日,原本應該是最親近的媽媽,卻成了小珊心目中最陌生、最害怕的人。
接納,開啟生命之窗
擁有一個平凡的家庭、健健康康的孩子,對玉娟來說竟是那麼遙不可及。她沒有機會感受孩子隨著年紀成長的喜悅,只因為三個寶貝都是「慢飛天使」。
慈濟志工林芳敏和詹麗玉在報上發現這一家人的困境,便去拜訪。
「那時,小頭插著鼻胃管,大頭也長得瘦瘦小小,小珊又聾又啞,再加上一家之主受傷……」詹麗玉回想初見面時,這個家給人的感覺就是「沒有明天」,實在令人不捨。
林芳敏和詹麗玉的兒女與玉娟年紀相仿,她們把玉娟當成自己的女兒,經常家訪關懷、噓寒問暖;漸漸熟悉後,三個孩子也都喚她們「阿嬤」。
詹麗玉透過手語和小珊交談,慢慢打開小珊封閉的心。漸漸的,小珊會試著表達自己的心事,用手語告訴麗玉:「媽媽一直打我。為什麼媽媽要一直打我?」
覺得自己被媽媽遺棄的小珊,讓詹麗玉非常心疼;她適時地將小珊的感覺告訴玉娟,鼓勵她多抱抱小珊,試著聆聽孩子的心,接納這個不完美的天使。
林芳敏則善意提醒玉娟的先生要有責任感,身體康復了出去工作,這個家才有希望。
受到志工關懷和鼓勵的先生,終於重回公司上班,挑起一家重擔;玉娟也打起精神接受憂鬱症治療,學習用正面思考化解負面情緒。
走出憂鬱陰霾,玉娟不但比以前更愛孩子,甚至給他們更多元化的學習刺激。除了週一到週五固定到啟聰學校上課,每星期四下午,她還帶著大頭、小頭到醫院上語言訓練課。
在家裏,她也把握時間陪孩子們複習功課。玉娟表示:「治療師說要讓他們多練習。學校老師教他們哪些動作,他們就會裝進腦袋,但還是要多練習才能記得更好。」
玉娟對小珊不再打罵,也不再催促,只是試著讓她一點一滴學著自己做,慢慢把事情做好。
小珊喜歡工藝課,上課時特別開心;透過雙手,完成一件件美麗作品,連工藝老師都稱讚:「我很意外,她做得很好……」
●
「媽媽會打你嗎?」「不會。」「有沒有愛你?」「有。」詹麗玉用手語問小珊,只見她滿臉笑容「回答」。
現在的小珊不再以自殘紓解心中的情緒。在媽媽不斷彌補的愛與擁抱中,她再度露出純真笑容。
午後四點,學校下課的綠燈及鐘聲響起。從教室出來的小珊,朝著媽媽遠遠奔去;玉娟張開雙臂用力抱起小珊,不再吝嗇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。望著翱翔天空的飛機,她只希望自己能夠健康、活得久一點,陪伴三個飛得慢的天使,一起向前飛。
資料來源:取自慈濟月刊512期